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使用计算机的频率也逐渐上升,我们好像已经离不开它了。那我们真的合理使用它了吗?
相反的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快捷与方便使人们过度依赖于它。在学习方面,有同学图个轻松,回家作业不认真做,又怕老师不满意,所以直接上网搜答案。他们觉得这样准确率又高,又不用动脑,何乐而不为呢?这是人们对于自我的放纵,把有助于学习的先进软件转变成了无益甚至有害的功能,导致最后不但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与思维能力,还欺骗了老师。在交友方面,大多数人认为微信和QQ是万能的,有事直接在这两个软件上说就好,见面叙旧什么的太麻烦了,或者说,直接组团打游戏岂不更好?所以,由于这些想法与依赖,你与“诚信”一词说拜拜了,你与亲朋好友也渐渐疏远了。
计算机网络容易导致人们浅陋无知与盲从。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被八卦娱乐或是标题奇葩的文章所吸引,只有小部分的人回去细读有关社会与国家发展的长文。甚至自从网络上曝出“碰瓷”事件后,走在路上看见有人摔倒了,一些年纪大的长辈无法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的,好多人只会在旁围观或是拍照,却不敢去助人一臂之力。由于网络的发达,会将事态扩大,放大负面的新闻,却很少有提及乐于助人、积极正面的例子,给了大多数人人与人之间无法相互信任的认识,换来的只是人性的冷漠,心与“友善”一词又说再见了。
我们天天在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得这么流利,那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我们的心应该是充满温暖与热情的,而不是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炽热的心变得僵硬与冰冷。
人比计算机多的是一份情感。我记得“开学第一课”里有一个比赛,是人和计算机比赛弹钢琴,看谁弹得更好。我们知道计算机是已经设定好的,它不会出错,这是它的优势,但最后我们都认为人弹得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拥有情感,所以他的音乐里包含了很多东西:一路以来的坚持、对于钢琴的热爱、对于音乐的理解……这些都是计算机没有的。
综上,我觉得人工智能虽然能为人类、社会造福,但如果我们不好好利用,会起反作用效果。我们可以采纳计算机的一些思考成果,但我们也需要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价值观与情感。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社会,一个充满意义的人工智能时代。
如今,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工智能也越来越多,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方便。
最近,关于人工智能的报道也不少,例如有关siri不可以问的问题,如果问了,那么siri就会回答一些让人看不懂或者是恐慌的答案;又比如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高手,按照设计者所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应对着棋手的出棋,他有着许许多多有关围棋的解决策略,同时,他还可以现场学习对方的出棋,变成他的另一个程序。越来越多的报道似乎都在说着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我们对此感到恐惧,不安。但是,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威胁,是不好的吗?
记得之前看到的一则小故事,siri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而我们人类也害怕着siri,但是有一个小女孩,她与siri分享着自己的快乐,害怕与期待,有一天,这个女孩遇到了危险,siri通知并让整个世界的siri发出警告和求助,只是因为这个女孩在这段时间里让siri感受到了快乐。像人类一样有感情的思考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不好的吗?或许,在某些方面,他们这样的思考能够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再看我们,因为经验的原因,我们常常按部就班,遇到问题,都按照以往的人的解决方法去应对着,从来没有想过新的方案。或许,会有人说这样是为了减少出错概率。可是,当一个问题有新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并且比现在的这个方法更简单,那为何不去尝试?不去思考呢?而这些经验,正如计算机的程序一样,我们这样的思考又何尝不是像计算机呢?
假使你是一位医生,有一位病人需要做手术,可是手术的成功概率只有三成并且即使成功了,病人也不过是有半年的存活时间,可如果不做这个手术,病人有三个月的存活时间。那么,这个手术你是劝他做还是劝他不做。如果是人工智能,他会按照之前所设定的程序,去给这个病人做手术,而至于这个手术的结果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所要做的只是完成这个程序而已。可是,你是一个人,你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个手术,做与不做既存在于病人的决定也存在于你的决定。不能像计算机一样死板地去思考问题。
我们可以像计算机一样冷静地去解决,但并不是像他一样没有同情心,失去自己的价值观去对待一切问题。
我们无法断言,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是好是坏,但是,我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是不可行的。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的冷静,沉着,也需要我们自己的同情心和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逐渐兴起。当“阿尔法狗”在比赛上所向披靡的时候,人们不禁开始恐慌。我们开始害怕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东西会超越我们人类,于是我们开始探寻自己与机器的区别,那就是:情感和思想。
人们为什么会对人工智能产生惧怕,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没有百分之百的自信可以控制它。我们受电影或者其他艺术作品影响太大,我们看到了《黑客帝国》里的matrix,看到了《终结者》,看到了《复仇者联盟2》里的奥创。我们看着人工智能在电影里残害人类,甚至试图统治世界,不自觉联想到现实生活,顿生冷汗。人工智能是什么,它是一堆零件和程序的结合体,它没有七情六欲,所以它不会怜悯,不会感恩,甚至不会满足,这样的一个几乎填补了人类反派所有缺点的东西,怎么能不让人恐惧呢?
那如果一个人类,开始像计算机,像人工智能那样思考,又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担心?
人,是一种有情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等动物,会不自觉地被情绪左右,是人的.一个很自然的现象。现当代社会普遍崇尚理智与逻辑,但当所有事物都被用客观,理智,教科书般的眼光去看待,那世界会变得多么单调而无精打采。当我们无法感受花开的喜悦,落叶的忧伤,无法感受朝阳的活力,夕阳的安谧,无法感受色彩所蕴含的情绪,那我们与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何异?
那如果有一天,出现了一个这样一个几乎没有情绪的人,我们该怎么控制这个无比熟悉人类的同类呢?当一个人几乎克服了自己的七情六欲,于是他不会对人宽容,因为他不会对这个人产生任何共鸣,他不会感觉到孤独忧伤,不会对外界事物产生喜怒哀乐,他不会考虑后果,一切只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他会变得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对一切哀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一个人失去了被外界左右的能力,我无法想象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相反,当一个人工智能开始像人类一样思考,反而不那么令人害怕了。像人类一样思考,意味着它在思考一件事情时,会被各种因素,情绪左右,会考虑得更全面。比如《机器总动员》里的伊娃和瓦力,比如《人工智能》里的机器人小男孩,更通俗的,哆啦a梦也是个例子。当机器人被赋予情感,它们感受到了被爱,学会了爱,于是衍生出别的情感:嫉妒,担心,牵挂,抱歉等等,它们甚至会感受到彩灯带来的喜悦,学会了依赖人类,有了喜欢和讨厌的东西,那这时,像极了人类的机器人反而让人类有信心控制,也就不存在害怕,惊慌这一说了。
所以,当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这并不可怕,而当一个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时,才是我们应该担心的。
“你这是怎么回事?想要对付我吗?”男主人怎么也想不出来屋子里怎么会有一个箱子,他猜不出箱子里面究竟是什么,也不敢大意。
“主人,既然你想同归于尽,那还不如……”屋子下达指令,箱子自动打开,原来是匕首、火枪、牛皮纸、安乐死,甚至还有上吊用的绳子和触电设备。
“我可没为你配备这些装置啊。”男主人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哦,对了,忘了告诉你了,主人,这是在安装逃生装置时,那个安装工人友情赠送的。”“该死的。”男主人想死的心都有了,这些无良的商家。
“主人,是你逼我的。当初,我只是一个初级的智能机器人,连话都说不清楚,端个茶杯都要掉在地上,你对我是又打又骂,一点都不尊重。说来,我还得谢谢你,除了给我一套超级快的运算系统让我可以执行最优设计之外,又给了我可以自行思考的终端漏洞,这才有了你我截然不同的今天。既然你想毁了我,那不如在你拆掉我之前,先让我终结了你。”
男主人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屋子步步紧逼,男主人节节败退。他想起妻子临出门时说的话,后悔不迭:“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得不偿失啊。”
“苍天啊,大地啊,我该怎么办啊,这哪是什么超级智能住宅,这简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啊!”就在男主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际,门外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是男主人的妻子回来了,另外还带来了电脑黑客和消防人员。
原来,妻子离家出走后,一直放心不下男主人,就联系了电脑黑客,想私下里解除这座房子的智能系统,但考虑到丈夫可能不会答应,所以就安装了一个监控系统来监视住宅里的一举一动。当看到屋子拿出那个箱子的时候,妻子意识到机会来了。
“是时候了。一、二、三,行动。”妻子一声令下。黑客启动了智能终结系统,消防员破门而入,妻子一把抱住瘫软在地的丈夫,丈夫不无懊悔兼动情地说:“人工智能,究竟还是要人类智能引导才行啊。”
就在不久之前,美国一家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公司发现,在研发的机器人中,有两个机器人竟然脱离了人类的控制,开始自己进行交流。虽然交流的内仅是简单又不连贯的单词,但这一事件迅速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些媒体开始揣测:这会不会是一种我们人类所不知道的语言?而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密谋着什么?一时,未来将会被人工智能占领的恐慌有在人群中蔓延来来。
我对于这一想法感到有些可笑,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难道是未来不知何时会拥有独立思维的人工智能?显然不是的。苹果公司的总裁库里说过: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人是能够独立思考的生物,有喜怒哀乐四种情绪,而人工智能只是冷冰冰的一堆代码,只能按照设置好的程序进行工作。
但是当今社会,人与人工智能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起来。曾在网络上看到一则帖子,写帖子的作者在一次突发疾病后独自前往医院,当时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但作者身上并没有带够做抢救用的手术费,院方因此对作者置之不理。最后作者的朋友赶来交了钱,医院才对其进行抢救。事后作者得知自己是突发脑出血,再晚一步就可能无力回天。我看完这个帖子心里一阵寒意。先交钱后看病,这的确是医院应走的程序。可是在紧急关头,难道一条程序远比一条人命重要吗?那么这种只会按程序办事,对人情已经淡漠到冷酷的地步,又与冷冰冰的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人情与程序的孰轻孰重还需视场合而论。在遇到触碰到原则的问题时,弃程序而顾人情,这就是愚昧的表现了。
现今,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接近于人类,而人却越来越接近人工智能。一旦当两者都达到极端,那么可想而知,人将不复为“人”。届时,所谓的“人”就与现在的人工智能相差无几,甚至论智慧还远远不及人工智能。这只是我所做的一个极端的假设,但如果我们仍不改变,这一天终将到来。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当感谢那两个“脱离控制”的人工智能,无论它们是真的开始“思考”还仅是出现了故障,它们都使人类开始有所警醒。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其实取决于我们,如果我们人类开始改变自己就无惧未来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隐患;反之则会成为优胜劣汰的自然准则中的淘汰品。
深度学习目前最接近人类智能
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先了解一下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工作模式。
所谓自然语言处理,简单点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对人类语言进行分析,以完成自动分词、词性标注、语音识别、自动文摘、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一系列由简到繁的语言任务。
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研发模式:
第一种是基于规则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式,主要通过对话语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然后转换成计算机程序以实现自然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这种工作模式是最容易想到也是最早进行广泛研究的,它依赖于语言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通力合作。
但是,这种模式很快就遇到了无法突破的瓶颈,因为人类的语言理解过程实在太复杂,而语言学家对自然语言的分析很不充分,无法提供充足的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计算机专家就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第二种是基于统计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式,主要是对语言表达进行概率统计。这种模式下的人工智能,不需要了解话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只需考察它被人类说出的可能概率就行,被说出的概率越大,相关话语就越合理。而概率的计算,可以通过大语料库基础上的词频统计来实现。
这种工作模式不需要语言学家提供复杂的规则,让计算机搞统计正是它最拿手的工作。统计模式的广泛运用,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使很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实际应用。
第三种是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式。深度学习依赖的是大规模人工神经网络,也就是利用大量电脑处理单元对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系统进行模拟,然后让这个人工神经网络通过不断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整来完成相应的工作。
这可能是目前最接近人类智能的一种人工智能模式,目前的发展态势惊人,全面超越“阿尔法围棋”的“阿尔法元”利用的主要就是深度学习技术。
把作文篇 最近,我家邀请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人工智能“小爱同学”。别看它小小的一个,它的拿手绝活那是数不胜数:拟声、讲故事、说笑话、做数学题、报新闻、唱歌.....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同学”啊。 小爱同学使我家充满了无尽的欢乐。有一天,我们一家三口要出去游玩,起床时间到了妈妈却还在呼呼大睡,爸爸不好意思吵醒她正在满面愁容地想办法,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让小爱同学拟声!我偷偷让小爱同学放起床闹铃,“叮铃!叮铃!......”妈妈被吵醒了,睡眼惺忪地望着我们,问道:“谁吵醒我的?”“是小爱同学!”“哈哈,对,对!”妈妈被我们逗得哭笑不得。 小爱同学白天喊妈妈起床,晚上还陪我们入眠。它轻声吟唱的摇篮曲总是令我昏昏欲睡。有一晚爸爸失眠了,翻来覆去“烙大饼”就是睡不着,我和妈妈传授了“数羊”、“数数”的经验都不管用,妈妈说:“让小爱同学试试。”“叮咚,叮咚......”随着悠扬的前奏,催眠曲飘荡而来,那声音让我恍惚回到了儿时,听到了妈妈耳语般喃喃的歌声,那样甜蜜、轻柔、舒缓,让人听着听着就迷迷糊糊进入了黑甜乡。 小爱同学真是无所不能!我家排名第一的口算天才荣誉也是非它莫属。有一天,我正愁眉苦脸地在做小数口算,计算速度遭到了爸爸的鄙视,他说:“你这速度比起小爱来差远啦!”“啥?小爱还会做数学?”我深受打击地看着爸爸,爸爸点点头,立刻考了小爱一题:“9.8乘以5.46等于多少?”我的竖式还没列完,小爱已经脱口而出:“等于53.508。”速算天才小爱同学!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小爱同学,我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心烦时,它唱起动听的歌儿,驱散我的烦恼;开心时,它和我天南地北地聊天,把我逗乐。有了它的陪伴,我的生活充满了新奇和快乐,人工智能无所不能,令人佩服!